



从学军中学到北京电影学院,我在远景究竟学了什么
2021-06-04 14:59这篇文章是小秦约稿2019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新生陈尊海的考学经验文章。
陈尊海来自杭州学军中学,于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来到远景。文化课的优势让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北电这类顶 级院校。更高的目标带来的自然是更大的压力。在远景学习期间,顶撞过老师,更换过班级,所幸远景对于每一位学员均有一颗包容的心。
陈尊海最终取得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等多张名校合格证,现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这次我们找他来聊一聊自己的考学经历。
大概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远景新发布了三篇学长学姐的考学经验。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来写这样一篇文章,我会怎么写?这是一份野心,也是一颗种子,以至于当小秦跟我说要约稿时,我并没有特别大的情绪波动,因为这颗种子已然生根发芽。
至今为止仍没反应过来,我是如何成为常人眼中的艺术生的。对于一名重高的学生来说,选择这条路就像是选择了逃避,无人引领,无人同行,一切都是未知的。
所幸我年幼就住校,父母早已习惯一切与学习相关的事务都由着我去胡闹,在这方面给予我最 大的支持。我以往还常抱怨他们对此关心甚少,现在想来,支撑着我不断向前的,也不过是父母那句「想做就放手去做吧」。
之选择远景,源于度娘的小恶作剧,以及自己的鬼使神差。当时刚决定艺考的我在百度搜索杭州的艺考机构时,远景的网站排在第 一位(居然)。网站上的许多经验分享让对艺考一头雾水的我找到了比较明确的学习方向,但是往年成绩却只更新到了2015(一帮懒鬼)。战战兢兢拨通了老范的电话,在老范温柔的嗓音中(我对此毫无抵抗力),我想,就是它了。
后来虽然也被熟人推荐了北京某更有名气的机构,但我还是毅然决然(鬼迷心窍)地选择参加远景的暑假班。所幸当时的小小决断,让我有了在北京的寒风中洗澡堂子的机会。

写这篇文章就是将所有的泪和笑翻出来再尝一遍。回想艺考的那段日子,即使过程并非完全顺遂,但如今回味起来只剩下感谢。
就像是做了个绮梦,记忆既清晰又模糊,唯 一可以确认的是,这是一个寻找真实自己的过程。
这源于某次闲聊小秦说的一段话,我已记不清原话,大致的意思是,「可能你活了十八年还是没搞懂自己,不知道以后到底要做什么,但是在艺考面前,在艺考的压力下,你一定要做到的,就是弄清楚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学习经历】
还记得上暑假班时我只是班里基础较差的学生,唯 一的优势就是死记硬背比较擅长,对于所谓艺术的了解全部来源于几本摄影相关书籍,上课内容和文常群(这里一定要再夸一次小秦小齐)。观影量少,不擅文字的我频频在肥内课上睡觉(知道错了)。当时也没觉得艺考是件严酷的事情,目标是由学校上就可以了。一个夏天就这么嘻嘻哈哈的过去。

然而随着气温慢慢降低,压力也随之来了。在文化课的压力下,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法看书看电影,自觉比别人浪费了一段时间。预先做好的作品集也被我推翻了重做,但还没有思路。
寒假班刚开始小秦就帮我安排了非常厉害的室友,因为他觉得我应该冲刺北京。当时可以说是我心理压力最 大的时候(之后所经历的熬夜写文写到三点,一天当中北京上海两地跑,更多的是身体上的疲惫而非心理),也是我性格比较极端的时候。

我会更喜欢独处,更喜欢将耳机塞到耳朵里开最 大声,会拼命的去补那些我觉得我欠下的东西,会每天写日记问自己「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所幸在一些可爱的人的帮助下(他们可能都不知情),以及自我调节下,我慢慢的适应了这种压力,并且能很明确的告诉自己,我喜欢摄影,我享受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我一定会去北京或上海,我一定能进入那些学校。
之后的生活整体看起来就比较顺利了,按部就班的上课,学习,读书看电影,做作品集,谈恋爱,考试。特别是有了现在大学生活的对比后,我更加确认那段日子是我言语最自由,创作(姑且算)最自由,学习最自由的时间。
说来也好笑,我在远景因为意见不合、无法理解,人前人后顶撞过的老师至少三位,闹得最 大的一次直接换了班级。但这些并没有成为我继续学习的阻碍,反而是我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基础,当然也感谢小秦老范给予了我最 大的包容。

当然也会碰到一些困扰。
比如上中传班的时候每天为了几千字的影评发愁到两三点;
在远景的模拟笔试中影评/故事一次也没写完过让自己很不自信,以至于统考就考的很烂;
第 一套作品集用胶片拍了一次不满意,又用数码拍了第二次、第三次,让自己一度怀疑制作它的意义;
南艺考试前一天模拟面试被小秦请来的老师说不适合考这个专业;
最 后北京的考试过程中,拖着疲惫麻木的身子瘫在酒店的床上想,是不是真的该回家了…
但是当我确定我不会被这些压垮后,我是把他们当作养分汲取的。
我会强迫自己做更多的文字练习,强迫自己改掉口语化表达的习惯;
我会更认真的面对制作作品集的每一个过程;
我会在每一场面试之前都重新写一份自我介绍,让它更适合下一场考试;
每场面试结束,我都会优先复盘考试的全过程,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老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在远景的群里分享,更多的是为下一次做准备。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校考最 后一天,我要在那天同时进行摄院三试面试和影技复试面试,我在进考场前告诉自己,「是时候该放手一搏了」。
那天的摄院面试,是我唯 一一次在考场上完整的阐述了自己作品集的创作意图,唯 一一次图评时将自己的观点完全抛出给考官(我是一个很喜欢自说自话的人)。
下午的影技面试,虽然我因为四点进场候考,七点半才轮到我而筋疲力竭,但我仍是蹦跳着走出北电校园的(我现在都做不出来这种动作)。
文章写到这里,一直在分享压抑和苦痛,可能是我习惯于做任何事情前都做好最坏的打算,也可能是我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能在远景学习生活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这个大的快乐的环境下,所有的苦痛将不再是苦痛,只是我们/你们/已经/即将经历的洗礼。

【艺考经验】
因为我最终是进入了北电的摄影学院,所以主要来谈一下与北电校考相关的一些事情。
首先是摄院的初试笔试,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不像中传和浙传的初试一样会考很多文化课的内容,这就需要大家有足够的文艺常识的储备。
但我觉得这对于在远景学习的各位来说是最不需要担心的一点,因为摄院的文常并不会考的很难,而远景平时分享的内容就是按照考摄系初试的标准来的。
我觉得需要多做准备的反而是一些和摄影基础相关的问题,比如哪些光圈快门iso的组合曝光量一样,改变色温改变白平衡会怎么样等等。虽然都是一些比较机械的,平时也用不上的知识,但正是因此才容易被大家忽略和遗忘。
然后是复试现场实拍,远景有相关的课程,最 好不要错过。虽然不能说会给大家的拍摄技巧带来质的飞跃(这是自己的事),但是能让你了解考试的流程和要做的准备,不至于在考场上慌了手脚。
其次在课堂上讲评别人的作品也是一个快速拓展自己视野的途径,将每个人想出的好方法都学会,到了考场上就不会发愁了。
当然,除了上课固定的练习,在课后,尤其是过年那段时间,一定要多训练,保持自己的手感。练习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小道具,比如彩色卡纸,别针,手机手电筒(场外光源)等等,但要切记运用它们只是为了帮你发散灵感,而不要过度的依赖,因为它们很有可能,或者很绝 对的讲,不能带进考场。
考试时最 好准备一台全画幅相机以及微距镜头(没有可以租),有条件的在远景上课时就可以租来熟练操作,我就因为进考场前没碰过租来的相机镜头而吃了小亏。

这里分享下我的玄学小故事,那段时间因为上戏和北电的考试在同时进行,我已经连续六天来回两地奔波。
考实拍的前一天下午我刚考完上戏三试,一点多进场四点多才出考场,赶到火车站上了六点的车,一上车整个人就昏厥了。到北京已经晚上十一点多,碰巧地铁临时改制,而酒店无房,我就需要坐地铁绕一大圈去北电对面蓟门里的七天酒店和寿老板汇合。
可能真的累到神智不清了,在空空荡荡只有我一个人的地铁里,在走到蓟门里的路上,黄色的凳子蓝色的凳子,我觉得所有的色彩从我的眼前流淌而过,窗沿上长出了荆棘藤条,天桥的影子在路灯下扭曲变形。我从没有如此强烈的拍摄欲望,当时我想,明天考试时要是也有这种感觉就稳了。然后我,拍了十张黑白。
然后是三试面试,相信能走到这一步,大家已经经历了大大小小许多场面试。所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就像我上面说的,放手一搏吧,带着自己最 大的努力和最 大的真诚,向考官展现最真实的你。同样的,讲校考阶段所有没讲完的话都交付这个考场,让自己没有遗憾的结束。


【关于大学】
最 后来谈谈大学生活。
排掉军训的日子,我其实只在学校待了一个多月。从艺考开始我就不是很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因为觉得城市发展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产生了太多的距离和隔阂,是一种割裂的状态,对于异乡人来说是一种煎熬。
北电同样存在这种割裂,我很难融入开学初大家的社交狂欢中(主要还是懒),也不愿将自己未来的时间压码在学生会电视台这些社团上。
唯 一可以说道的是加入了击剑校队,但我觉得这也只是在摄影从兴趣爱好变成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后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妥协,总要给生活找点乐趣,击剑就这么悄悄上位了。
摄院大一的课非常少,甚至没有必要,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自由的,这也给了我机会去寻找自己的定位,以及完成一些自己的创作。特别是国庆回去和小齐聊了一下午我确定我这种寻找是正确的,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都是为以后积累财富。

【写在最 后】
最 后的最 后,还是要提一下我所遇到的可爱的人,虽然我在写上文时很少提及,或者说有意避开,因为无论是相逢还是分离都太难写了,但无法否认的是少了他们我的艺考经历就残缺了很大一部分。
我记得小包外拍时中暑了;
小王凌晨看首映时带着防毒面具,在教室里放「别再问我什么是Disco」;
和周一起去武林夜市吃夜宵;
简简单单四人组在三里屯的夜晚;
也记得小夏和我说「我可能去不了北京了」;
上戏三试前看着周乘车愈行愈远;
寿老板收到北电成绩后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最难熬的莫过于走着走着大家就散了,但也就像上面的所说的,如今回味起来只剩下感谢,感谢相逢,感谢遇见。
也希望不管结果如何,每个人都能勇敢的面对。梦醒了依旧要做追梦人。当然也祝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能顺利的,不留遗憾的度过自己人生的这一阶段,也希望明年可以在北电看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