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达电商」大促活动中,中小卖家如何从品牌店铺挖掘营销玩法?
2020-11-06 09:57导读:每到大促活动,总会出现各种千奇百怪的营销手段,我们都羡慕于大品牌的粉丝多,销量高,每次都有很多粉丝熬夜蹲守,虽然很多卖家无法做到这个地步,但是依然可从这些品牌店铺中挖到一些值得学习的营销玩法。
一、价格锚点
价格锚点,在电商应用中经久不衰
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你遇到某个商品,第yi眼留下印象的价格(或我们第yi次决定用某一个价格购买这个商品时的价格) 将在此后对购买这一产品的出价意愿产生长期影响。这个价格,就是 “锚”。
比如原价999,现价399。简单实用!这个999就是一个锚定价格,它提升了你对产品本身的价值感知:这个产品质量不错,值999元。 如果没有这个锚,只有现价399元,那就会让人觉得这个产品相对廉价,也没有打折的惊喜。
通过利用价格锚点,或者利用产品价格对比来制造一种相对值,既获得了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认可,也更能促使下单购物。
这在双11各品牌活动中处处可见。

美的价格对比

戴森卷发棒直接来个 “前后夹击”

雅诗兰黛明星修护组
如你所见,雅诗兰黛这个“明星修护组”的总价值4575元,让我知道2540元有多么的划算,也让这个250元预付定金显得多么的诱人。
二、价格均摊
当消费者碰到心仪的商品,准备加入购物车的时候,她可能开始要算账了,也许她会觉得这个东西有点贵。这个时候你不妨帮她去算个账。
品牌喜欢把价格进行均摊,把看起来有点贵的价格,分摊成更小的呈现方式,使商品看起来非常划算。可以把价格除以使用天数,算出一天多少钱,让他感觉划算。也可以去除以数量,或者次数。比如一个洗碗机2800元,几乎和冰箱价格一样了。当你告诉消费者一天只要1.5元,就能从油腻的厨房里解放出来,她可能就不会再因为价格而担忧了。
三、捆绑损失
很多卖电脑的品牌会说 “买3999元电脑,送耳机、送高dang鼠标垫、送免费1年上门维修”,而不是把耳机、上门维修等价格都陈列在3999元里!同样是花3999买了这一堆产品和服务,为什么要把某些部分说成是 “免费” 的?这其实就是在捆绑损失。

四、诱饵效应
人们对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这就是我们在营销策划里常说的 “诱饵效应”,它是利用人们购物时对比心理的一个典型方法。
比如有些商店总是会放一些基本卖不出去的高价货,质量也没多好,可就是贵。这就是刻意放的 “诱饵项”,它会让其他商品显得更加 “物美价廉”。
五、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 “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刚好电商平台的推荐机制是一环接一环,让你如鱼得水,想什么来什么,结果一买再买,还买了一些自己原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这种购买心理,就被称为狄德罗效应,也叫配套效应。指人们拥有了一件喜爱的物品或拥有新财产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已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六、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心理,是指人们面对类似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难以忍受。比起收益带来的快乐,我们更在意损失带来的不快乐。
而另一种比较直接,叫不断强调损失。就是告诉你不选择的后果,你会失去很多,太不划算。经常看到商家会通过抢购和限时优惠,让你觉得如果不参与这个促销,就失去了一次机会。而这种 “失去感” 会促使你想尽办法迅速下单。
七、沉没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投入,如金钱、时间、精力、形象等称为 “沉没成本”(Sunk Cost)。比如吃饭消费了160元,得知满200返30时,你是不是觉得应该再点40块钱的东西?这就是策划者对于沉没效应的利用。而沉没成本在双11中更是无处不在,典型的就是付定金、各种满减券。当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关注和成本的时候,我们就更愿意在之后购买。
八、虚拟所有权心理
多数情况下,我们一旦拥有了某个东西,它在我们心目中就更值钱了,而且我们非常不愿意失去它。
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不能自拔。不仅会给予更高评价,而且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我们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甚至,不只是针对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对于假想状态下拥有的东西,我们同样有这样的感受。
这就是营销圈经常用到的 “虚拟所有权效应”,逃你是逃不掉了。典型的就是付定金,一旦付了少量定金,那你就会觉得这东西是你的了,你会更愿意保护它不失去,到时候付金额更大的尾款自然不在话下,这也就大大提高双11成交率。

再比如给消费者送体验装,或者让消费者试用、试看、试玩等等,也在利用 “虚拟所有权” 心理。一旦消费者试用了,他就很可能把这个产品当成自己的,而且还会有大量关于自己和这个产品的想象。
一旦开始使用,就可能对商品产生上面说的所有权心理,结果就是很少人会真的选择全额退款,有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小问题也没有过多去深究。甚至,到这里你会明白,其实我们常说的让产品场景化、情景化、强化体验感、代入感、引发联想等等都是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虚拟所有权的。
九、社会认同
所谓社会认同,简单来说就是从众。从众心理还有一种降低损失的自我暗示,如果不从众,感觉会损失什么。比如出去吃饭,大家都会认为门店外排队长的肯定好吃;天猫里 “按销量排行” 的商品性价比一定最gao;双11里 “畅销多少万份” 会让你更愿意掏钱。
商家营造并宣传 “热销” 的现象,往往就会带来最终的热销结果,这也是促销时常见的方法。

十、心理账户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促销都会说 “满1000减200” 而不是 “1000元,打8折”?满减策略为什么大行其道?这里就要说到用户心理账户这个东西了。
这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获得的优惠更多。微小的差别同样不可忽视。包括双11那些无处不在的满减券、抵用券、无门槛优惠券等,你一旦领到,也会把这些归纳为 “意外收获账户” ,你绝不会愿意把这些浪费掉,用掉才会更爽。

一场大促活动下来,如果我们足够用心和善于分析,其实是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经验技巧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花心思钻研、分析。想了解更多电商干货,请关注育达学社。